原本李耳对孔丘倒是寄予了厚望,不过这家伙根本就不理自己的“道”,所以李耳也只得暂时放弃了,今日一见尹喜,他知道自己的有缘之人出现了。虽说尹喜的资质一般,但他倒也可以将自己所领悟的“道”传遍人族的。
“还请圣人随晚辈入关内休息。”尹喜心说能够得到老子圣人如此推崇,自己这一次算是赚大发了。
李耳在函谷关内休息了一晚,到了第二天,由他口述,尹喜请来十二名记录官,也好记录下圣人“语录”。待准备工作都弄好了,李耳便一脸郑重道:
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……
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……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
用了近一天时间,老子终于将那传世名篇的《道德经》给讲述完了。此文以王朝兴衰成败、百姓安危祸福为鉴,溯其源,著上、下两篇,共五千言。上篇起首为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故人称《道经》。下篇起首为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”,故人称为《德经》,两篇合称《道德经》。《道经》言宇宙本根,含天地变化之机,蕴阴阳变幻之妙;下篇《德经》,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