纯农户籍就是专职的种田人。三代之内必须要留在户籍地种田。按照梅园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,农户生产的粮食不得自由交易,必须要由当地郡守府按照梅园的粮食收购方案集中交易。
张远觉得梅园的政策过于霸道了。限制粮食价格,把农户拴在土地上。这对农户来说太不公平了。
费诗缓缓的念出了一首诗:&;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襟;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!&r;
张远问:&;费将军这是什么意思呀?&r;
费诗耐心的解释,低粮价是惠民大计。诗的前半部分道出了养蚕人对低蚕茧价格的不满。可是谁又重点关注诗的后半部分了&;&;即便是以当前的蚕茧价格,养蚕人照样穿不起罗绮。倘若蚕茧价格提升,罗绮的价格一定会水涨船高,其涨幅一定会超过蚕茧的涨幅。到头来养蚕人怎么办?
由此及彼,养蚕人的悲剧,未必不会发生在种田人的身上。要是出现&;吃白米饭者,不是种田人&r;的情况,那就是整个天下的悲剧。
梅园的低粮价政策,在于确保种田人可以吃上大白米饭。至于有人说农民自己种粮食自己吃,以当前的经济环境。种田的农民需要购买各类农业机械和肥料,收割之后还得找脱壳公司进行加工。完事之后还得找人修建储存仓库。想要成为单独的个体,那高昂的成本绝对会压垮种田人。
种田人能力有限,不可能一家人单独的完成从下种到米饭端上餐桌的所有环节。这其中涉及到交易的存在,就会产生价格差异。种田人想要提高粮价,其他各个环节的商家也要维持足够大的利润空间,肯定会跟风涨价。一旦粮价失去控制,很有可能造成种田人吃不起白米饭的一幕。
大家都清楚,种田人基本上都是年年吃新粮,根本就没有储粮的习惯。特别是优质的产粮区,一年两季或者是三季,谁敢把粮食烂在手里?
一旦粮价波动,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种田人。粮食的基础价格涨了,加工粮食的中间环节也会梯次涨价。最后变成大米回到种田人手中的时候,那价格会变成什么样?种田人